來源:中國節能網
無論是從國際經濟發展形勢,還是中國經濟趨勢來看,能源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瓶頸。一般國家能源結構由:工業、交通和建筑三大部分組成。統計數據表明,我國建筑能耗占總能耗的比例逐年上升,已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10%,上升到近年來的27.8%。在我國建筑能耗中,采暖和空調占建筑總能耗的50%以上,在“三北”地區又以供熱能耗為主。因此,解決供熱節能問題就成為建筑節能中的關鍵要素。在談到供熱節能之前,我們應當分析我國供熱的現實問題,才能找到解決的辦法。
我國供熱耗能較高,熱舒適度偏低 “與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相比,我國每平方米建筑采暖能耗約為發達國家的3倍左右,且熱舒適程度遠不如人?!?/span>
經常在一些激勵國人提高建筑節能意識的文章中看到上述的說法,但筆者認為上述說法還是有些問題的。通過一些統計數據表明,2003年,我國城鎮地區人均建筑耗能為1621kWh/人年,而美國為16030kWh/人年,可見美國人均建筑耗能是中國的近10倍。這樣說來是不是我們就不需要建筑節能了呢?當然不是。
首先,我們的低能耗是建立在低舒適度基礎上的。
可以說,對比發達國家,我們現在的低能耗是建立在舒適度水平極低的基礎上的。我國只在極少數高檔小區才有的24小時生活熱水,在發達國家一般建筑中普遍擁有;我國集中供熱一般都按照一定的時間開始和停止(如北京11月15日~次年3月15日),發達國家一般是根據天氣,只要天氣一冷,有供熱需求,立即開始供熱(去年9月初去德國考察散熱器恒溫閥,發現所住的房間暖氣也安裝了散熱器恒溫閥,無意中擰了一下,一會兒發現暖氣片燙了);我國“三北”地區供暖室內溫度普遍遵循18℃±2℃,發達國家冬季室內溫度普遍高于22℃;等等。這種舒適度的對比還有很多,也就是說雖然我們通過數字來說能耗并不高,但是這是建立在國人舒適度不高的基礎上的,如果得到發達國家相同的舒適度,我國的能耗要成倍上升。
其次,我國人口基數大,建筑節能刻不容緩。
作為新興的發展中國家,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場,每年新建房屋建筑面積近20億平方米,占全球的一半,僅北京或上海一個城市的新開工建筑面積,就相當于整個歐盟的總量。仇保興部長曾經說過“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,到2020年,全國建筑能耗將達11億噸標準煤,是現在的3倍!中國將成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!”
供熱節能不是要“勒緊褲腰帶”
現在一提到“勒緊褲腰帶”,就表示要過苦日子。節能不是要過苦日子,而是要精打細算過日子。在回答供熱節能的關鍵問題時,我的答案就是兩個字“精確”,而決不是犧牲老百姓的舒適度來節能。
過去在設計單位,暖通設計一般屬于配合專業,受重視程度不高。而供熱系統設計對比空調設計又不受重視,認為供熱系統設計簡單,不像空調系統科技含量高。因此,供熱系統設計往往在設計單位最不受重視,研究的人很少。
供熱運行在一般單位里屬于后勤工作,而且一提“燒鍋爐的”,好像都有一種低人一等的感覺,這就造就了供熱的粗放管理,只要暖氣燒熱,別出事就行了,具體耗了多少能,根本沒人關心,以至于在供熱能耗統計上,想得到一些數據非常困難。
因此,筆者認為當前供熱節能的關鍵就是“精確”,設計要精確、施工要精確、運營要精確,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能耗不是白白浪費了,而是用在滿足老百姓的舒適度上。
在闡述上一觀點時,已經提到我國老百姓現在的熱舒適度并不高,這樣低的舒適度還能節能嗎?答案是肯定的。發達國家能耗高,往往是由采暖方為提高舒適度而浪費了一些能源,而我國現在浪費能源大的是供熱(例如:由于管網年久失修,熱損失巨大;由于存在水力失調,一邊熱得受不了,一邊又冷得受不了;還有鍋爐、水泵等設備效率低造成的能耗高等問題)。我們現在可以通過“精確”解決這些問題,在提高舒適度的基礎上進行節能。
節能建筑為何不節能
在提到建筑節能時,經常聽到一句讓我們這些搞建筑節能的技術人員感到難堪的話就是“節能建筑不節能”。
一方面國家大力倡導建筑節能,另一方面我國擁有大量的非節能建筑。據建設部資料,目前我國每年新建建筑中,只有10%~15%能達到國家制定的強制性節能標準。而這些“節能建筑”在后期的運行過程中,能耗指標能夠真正達到節能標準的又是屈指可數。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政策法規的原因、思想認識的原因等。作為技術人員,我主要談談與技術相關的原因。
首先,能夠掌握建筑節能知識的運行管理人員匱乏。
如果問一位暖通專業大學生,理想的工作是什么,多半的回答是去設計院做設計工作,很少有愿意去運行單位做運行工作的,即使有,大多數還選擇了空調運行,能夠在供熱運行領域工作的實在是鳳毛麟角。由于這種重設計輕運行的社會現象,造成許多按照節能建筑規范建成的系統,達不到節能效果。
其實現在的節能系統,往往是綜合了暖通、自控、電氣、機械等多專業的綜合系統,需要專業的技術人才,結合運行經驗,才能正常運行。而現在的運行管理人員,多半還是按照原來非節能建筑的運行經驗來運行,不但浪費了能源,而且造成很多先進的設備低效使用或被閑置。
其次,節能建筑的節能驗證存在一定的技術問題。
當前節能建筑的監管主要是在設計上,必須按照節能系統進行設計,施工監理按照施工材料和技術要求進行施工,然后就可以按照節能建筑驗收了。具體最后該建筑運行起來是否達到了節能指標,似乎與設計、施工單位就沒有關系了。由于建筑節能具有特殊性,即其能否達到節能指標需要實際運行起來才能驗證,與我國現在要求施工驗收了以后才能運行存在一定的矛盾,造成節能建筑的節能驗證存在一定的技術問題。